前言 
我小孩很调皮,同时还有些莽撞,身上经常是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。
因此,他每次在外面乱跑时,我都忍不住要提醒他:“别乱跑,小心撞着!”
但他没一次会听,该跑还是跑,该撞还是撞,大不了撞完后哭一通,再继续跑、继续撞、继续哭。
于是,我的心中早就将他归为了“不听话”的那一类小孩。
可我参加了一次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后,却发现他很听老师的话。
同样是乱跑,老师跟他说:“小狗奇奇乱跑,结果怎么样了?”
他回答:“腿摔断了。”
老师继续说:“所以,我们该怎么做呢?”
他继续回答:“不乱跑了。”
然后就停下来了。
幼儿园老师说服我小孩不乱跑的这个案例,虽然简单,但却完整包含了说服力的四个密码:
1、说服内容
老师用的不是否定的制止方式,而是引导孩子自己选择停下来的方式。
2、说服渠道
老师采用的是现场说服,而不是视频或电话说服,这个渠道的说服效果最佳。
3、说服对象
对于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的小孩,老师采用的是故事的线索暗示,而不是我采用的理性说服。
4、说服者
幼儿园老师的身份,比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更有权威感,孩子也更愿意听。
掌握好了说服力的这四个密码,上至80岁老人,下至3岁幼儿,估计你都可以从容说服。
下面,就让我们来逐一解读下这四个密码。
01
说服内容
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:一句话说得人笑起来;一句话也能说得人跳起来。
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,说话的不同,对一个人说服力度的差距之大。
那什么话容易让人笑,什么话容易让人跳呢?
一般来说,赞美的话容易让人笑,而批评的话容易让人跳。
这是因为,我们天生喜欢被赞美,讨厌被批评。一旦被批评,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对抗批评者。
因此,想要更有说服力,首先就要学会对别人减少批评,增加赞美。
跟「多赞美」类似的说服内容技巧还有很多,我给你再分享四个很常用的:
▼ 1、同类相吸现象
项目出了问题,你需要对方积极来做整改。
说话时,如果你用“你要怎么怎么做”这样的说法,对方愿意整改的概率就不高了。
因为这样的说法,将你和对方划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方,对方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。
但如果你改成 “我们可以怎么怎么做”的说法,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了,因为“我们”代表了你和他是一起的。
这个背后的原理,就是社会心理学里的「同类相吸现象」。
同类相吸说的是,我们会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同理心,也更乐于帮助他们。
所以,我们在跟说服对象讲话时,可以多用“咱们”“我们”这样的词语,在言语上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同一阵线的。
▼ 2、Yes!And…
公司觉得现在中午的休息时间太长了,需要你去说服同事们接受中午的休息时间压缩半小时。
这件事损害了同事们的个人利益,肯定会有很多的反驳声音。
如果同事们提出意见后,你直接反驳:“你们这么说不对!”
或者你稍微温和点,先同理再否定:“是的,你们讲的我理解!但是…”
这两种说服内容的效果是不是都不太好?
但如果你改成下面的说服内容:
“是的,你讲得很有道理!我100%认同。” —— Yes!部分

“同时,中午少的半小时休息时间,我们可以获得两个更有价值的收益…” —— And… 部分

这种「Yes!And…」的讲话方式,是不是同事们就更能接受了呢?
Yes代表接受,就是同意对方说的话,And是在Yes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话。
这个背后的原理是,我们除了天生喜欢被表扬外,还天生喜欢被认同,讨厌被否定。
一旦被他人否定,我们大脑就会自发地启动防御模式,对别人讲的话开始挑刺和找毛病,以便回击回去。
因此,要想说服别人,就不能让对方产生被否定的心理,要在对方觉得被认同的感觉下,再加入自己想说服他接受的内容。
▼ 3、承诺一致原则
有些销售做得好的商家,在你点单时,会问你:“您是要加一个蛋,还是两个蛋?”
大多数顾客往往因为惯性思考,脱口而出“加一个蛋!”
之后哪怕反应过来,后悔了,也会因为做出了承诺,而继续买单的。
这个销售话术得逞的背后原理,就是「承诺一致原则」。
我们人类有一种共性的心理机制:不允许自己去做一件错的事情,或者是不值得的事情。
所以,一旦承诺或做了某事,我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找各种方法,让自己的认知(态度)与自己的行为保持一致,也就是所谓的承诺一致。
这个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,因为能诱导我们的行为,所以被大量地应用在各类说服上。
▼ 4、登门槛效应
我最近遇到了某家银行,给我推销信用贷款。
电话接通后,对方的第一句话是:“先生,您好!我是xxx银行的,您这会有1分钟时间吗?”
我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事,而且只需要一分钟时间,就回复有1分钟时间了。
对方继续说:“我们有一个年化利率打2.2折的产品,30秒就能介绍完,我给您讲下,可以吗?”
之前一分钟的时间已经同意了,现在总不能说30秒时间都没有吧?而且我也好奇,什么产品的利率能打2.2折这么低的折扣,就又同意了。
之后,她给我足足介绍了有10分钟,我竟然从头到尾听完了。
平时,我接到的这类电话,一般开头就是“先生,您好!我们有一个月息3厘的产品….”
我一般不等对方说完,直接就回复“谢谢,不用!”,然后挂掉了。
但这次的电话,以一个特别容易接受的初始条件(1分钟电话时间),成功攻破了我的防线。
这个背后的原理,就是著名的「登门槛效应」(类似的说法,还有“切香肠”)。
它的核心是制造最小启动点,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初始条件,之后再一点点加码,直至对方接受原先第一反应不想接受的事。
以上就是5种我们在日常工作、生活中,用得很频繁的说服话术,也很有效,你可以多试试。
OK